產(chǎn)品詳情
萆薢都有什么規(guī)格
萆薢為不規(guī)則的斜切片,邊緣不整齊,大小不一,厚2~5mm。外皮黃棕色至黃褐色,有稀疏的須根殘基,呈圓錐狀突起。質(zhì)疏松,略呈海綿狀,切面灰白色至淺灰棕色,黃棕色點狀維管束散在。氣微,味微苦。
【采收儲藏】:秋、冬季采挖,除去須根,洗凈,切片曬干。 1、用于治療小便頻數(shù),小便失禁(尤其小兒)。配益智仁、烏藥。 2、用于治療膏淋(尿液混濁如膏,或如米湯,小便短澀,欲出未盡)。有濕熱證候者(可見于急性尿道炎、膀胱炎),配車前子、黃柏等以加強祛濕清熱作用,方如程氏薢分清飲;有陽虛腎虛證候者(可見于慢性前列腺炎、各種原因引起的乳糜尿等),配烏藥、益智仁等,方如萆薢分清飲。 3、用于治療濕熱痹痛,尤其腰背冷痛、下肢活動不利、麻木(可見于周圍神經(jīng)炎、類風濕性關節(jié)炎)。前人的經(jīng)驗說萆薢“治濕最長,治風次之,治寒則尤其次”。對于濕熱和風濕所致的肌痛,本品確有緩解療效、常配桑枝、絡石藤、牛膝等藥。 4、用于治療皮膚濕疹、慢性皮炎,或膿皰瘡等屬濕熱癥者,配黃柏、苡仁等,方如萆薢祛濕湯。 用量:4.5~12g。大劑量可用至24~30g。 【采收儲藏】:秋、冬季采挖,除去須根,洗凈,切片曬干。 1、用于治療小便頻數(shù),小便失禁(尤其小兒)。配益智仁、烏藥。 2、用于治療膏淋(尿液混濁如膏,或如米湯,小便短澀,欲出未盡)。有濕熱證候者(可見于急性尿道炎、膀胱炎),配車前子、黃柏等以加強祛濕清熱作用,方如程氏薢分清飲;有陽虛腎虛證候者(可見于慢性前列腺炎、各種原因引起的乳糜尿等),配烏藥、益智仁等,方如萆薢分清飲。 3、用于治療濕熱痹痛,尤其腰背冷痛、下肢活動不利、麻木(可見于周圍神經(jīng)炎、類風濕性關節(jié)炎)。前人的經(jīng)驗說萆薢“治濕最長,治風次之,治寒則尤其次”。對于濕熱和風濕所致的肌痛,本品確有緩解療效、常配桑枝、絡石藤、牛膝等藥。 4、用于治療皮膚濕疹、慢性皮炎,或膿皰瘡等屬濕熱癥者,配黃柏、苡仁等,方如萆薢祛濕湯。 用量:4.5~12g。大劑量可用至24~30g。 【采收儲藏】:秋、冬季采挖,除去須根,洗凈,切片曬干。 1、用于治療小便頻數(shù),小便失禁(尤其小兒)。配益智仁、烏藥。 2、用于治療膏淋(尿液混濁如膏,或如米湯,小便短澀,欲出未盡)。有濕熱證候者(可見于急性尿道炎、膀胱炎),配車前子、黃柏等以加強祛濕清熱作用,方如程氏薢分清飲;有陽虛腎虛證候者(可見于慢性前列腺炎、各種原因引起的乳糜尿等),配烏藥、益智仁等,方如萆薢分清飲。 3、用于治療濕熱痹痛,尤其腰背冷痛、下肢活動不利、麻木(可見于周圍神經(jīng)炎、類風濕性關節(jié)炎)。前人的經(jīng)驗說萆薢“治濕最長,治風次之,治寒則尤其次”。對于濕熱和風濕所致的肌痛,本品確有緩解療效、常配桑枝、絡石藤、牛膝等藥。 4、用于治療皮膚濕疹、慢性皮炎,或膿皰瘡等屬濕熱癥者,配黃柏、苡仁等,方如萆薢祛濕湯。 用量:4.5~12g。大劑量可用至24~30g。
【別名】:黃萆薢、土黃蓮、黃姜。 【性味】:性平,味苦; 【歸經(jīng)】:入肝經(jīng)、胃經(jīng)、膀胱經(jīng)。 【功能】:利濕去濁,祛風通痹。利濕去濁,祛風除痹。 【主治】:用于膏淋,白濁,白帶過多,風濕痹痛,關節(jié)不利,腰膝疼痛。 【用法用量】:煎湯,10-15克;或入丸、散。 【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】:生于山地疏林或灌叢中。 【資源分布】:河南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等地。 【藥材基源】:為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的根莖。